查看原文
其他

20岁的你,还在舒适圈里徘徊吗?

中青报·中青网 中青校媒 广东 2022-06-11

萌主有话说

不知从何时起,人人都渴望“跳出舒适圈”。可喊出这句话的人,究竟是为了摆脱焦虑感,还是为了让自己真正实现成长?


01

什么是舒适圈


我们似乎一直在做选择。


大一时我们会纠结,是选择自己擅长的社团和组织,还是去挑战新事物?毕业在即,我们仍在纠结:到底是拼一把去考研,还是顺从父母的意愿去考公?


一边似乎是舒舒服服就能完成的任务,另一边自己拼了命都不一定会有结果。为何还要那么多人仍要叫嚣着逃出自己的“小天地”呢?


这是由美国人 Noel Tichy提出的理论,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的事物的等级。


最里面的区域,对应的就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,我们的内心可以时时刻刻处于舒适状态。


中间一圈的“学习区”,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会感到些许不适, 而最外面一圈的“恐慌区”,则是指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,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,可能会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。

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来说,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“学习区”。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,一段时间后,“学习区”会慢慢变为“舒适区”,“舒适区”越变越大,而一部分的“恐慌区”也会相应变成“学习区”。

 

仔细想一想,你想跳进的,究竟是是学习区,还是恐慌区呢?而待在舒适圈里,就一定意味着安逸和不思进取吗?


02

走出舒适圈,就是挑战舒适感


曾经看过一个TED演讲《你只是不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》,里面提到了一个词—— “多相潜能者”。


简单来理解,就是把它拆分为三个部分。


多相,潜能,人。

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新的事物以及不同的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,并且在探索过程中展现出很强的快速学习能力、适应能力和跨界整合的能力。在之后工作的发展中,往往会成为各个顶尖团队争抢的对象。


试想一下,这些多相潜能者们,如果对于所有未知的领域都仅仅只停留在好奇心上,那么,何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呢?大学是一个人提高的黄金时期,试错成本也相对较低。多一些尝试,你怎知你不会是下一个多项潜能者?


走出自己熟悉领域的那一刻,或许会稍有不适,但探索带给你的快乐,跟自己熟知的舒适感,又会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吧。


03

舒适圈内也可以发挥无限潜能


回想一下,我们是否都干过这样的事儿。


我们曾经立下誓言,想要完成跳出舒适圈的壮举。甚至,还煞有其事地在自己的计划本上写下了每天的 to do list. 可第二天,昨天写的那些“雄心壮志”似乎完全没发生过,这一天还是怎么舒服怎么过。



对于很多人来说,走出自己舒适圈可能只是一个理想状态。更多的时候,我们站在舒适圈的边缘,试图往外伸出一只脚,可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还是缩了回来。



跳出舒适圈往往需要一些外界因素的刺激,自己也需要很大的勇气。而在跳出舒适圈的过程中,我们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成本。若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,在相同时间内,我们或许能够更加得心应手。 


虽然我们都立志成为一个“斜杠青年”,但大多数人,却都只能专注于一份工作。因为时间,真的太有限。能够在一件事儿上做好,获得的成就感,或许并不比跳出舒适圈少吧。


04

写在最后


记得曾经看过蔡澜老先生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。

简短两字,却让人不禁思考:跳出舒适圈,究竟是为何?


跳出舒适圈,是否是个伪命题,这也许取决于自己。一部分人根本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,他们的所谓跳出舒适圈,不过是从另一个圈子跳到另一个圈子。这样的探索,似乎没有任何意义可言。


真正的挑战,源于内心的改变。如果愿意,每天面对新的挑战,那也可以是一种舒适的状态。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状态,一直保持求知的态度。跳出舒适圈,或许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,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吧。


 往期回顾 

(点击图片即可阅读)



文字丨刘佳琪

图片丨刘佳琪

编辑丨马咏言

责任编辑丨朱佳慧

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出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